
2025年第一季度,聚醚多元醇生产商们在需求疲软、区域不平衡及成本压力的三重夹击下备受考验。虽然各行业龙头财报显示业绩差异显著,但都指向了一个共同主题:在这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战略灵活性正成为衡量抗压能力强弱的关键。
科思创的艰难转型
科思创目前盈利持续承压,第一季度EBITDA同比下降约50%至1.37亿欧元。业绩下滑尤为明显的是功能材料板块,EBITDA暴跌87%,仅剩1300万欧元。
这些数字背后体现了明显的盈利区域分化:欧洲业务尽管提价,但能源成本仍在压缩利润空间,而亚太地区销量因中国建筑业放缓下降了12.7%。科思创的应对果决,永久关闭荷兰马斯夫拉克特工厂并加速其STRONG转型计划,目标实现每年1.5亿至2亿欧元的成本节省。
这些激进措施代价不小,既有财务上的重组支出,也包括全年EBITDA预期被下调至10~14亿欧元。但这轮艰难转型可能为科思创在下半年全球需求回暖之际复苏打下基础。
巴斯夫的平衡之道
巴斯夫第一季度业绩体现了其全球规模下的优势与限制。尽管整体销售额仅略降0.9%至174亿欧元,材料业务领域EBITDA下降18%至4.69亿欧元。负4400万欧元的自由现金流反映出欧洲能源价格高企及需求乏力带来的持续压力。
这家德国化工巨头采取一贯的平衡之道,资本支出同比削减1.27亿欧元,同时推进多元化布局。巴斯夫对2025年业绩的预测保持不变(EBITDA在 80~84亿欧元之间),显示其对渡过当前难关的信心。不过公司高层随后又降低了对建筑和汽车终端市场的预期。
陶氏的战略收缩
陶氏第一季度业绩呈现出某种矛盾:销量连续六个季度增长(销售额达104亿美元),但聚醚多元醇相关业务利润率承压严重。受定价压力及Sadara合资项目疲软影响,其工业中间体及基础设施板块利润率收缩了740个基点。
陶氏采取多管齐下的应对措施:到2026年目标实现10亿美元成本节约,审查包括博伦乙烯裂解厂在内的高成本欧洲资产,以及战略性推迟65亿美元的Path2Zero项目。战略收缩与灵活相结合表明陶氏正为长期低迷做准备,同时保持把握未来回暖机会的能力。
未来展望
展望2025年下半年,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将决定行业走向:
全球贸易政策,尤其是中美关税政策,将持续驱动区域贸易流动和定价结构调整;能源问题依旧是悬在欧洲生产商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龙头企业之间殊途同归。科思创积极推动资产重组,巴斯夫和陶氏则更加注重业务组合优化及运营灵活性。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举措,特别是生物基多元醇,正成为差异化竞争点和潜在的利润改善点。
全球聚醚多元醇市场目前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各公司一季度财报揭示行业正经历转型,传统优势如地域多元化和规模效应正被成本控制和战略前瞻补充。企业在短期生存和长期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有一点毋庸置疑:未来赢家属于果断抉择者。
下一季度的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公司的应对措施是否足够弥合周期性需求复苏前的差距,还是行业的复苏将延续至2026年。可以肯定的是,走出这场低谷后的聚醚多元醇行业将脱胎换骨!